选择分类
  • 云瑞原创
  • Mockups
  • Ui Kits
  • 背景纹理
  • 图标
  • 平面图形
  • 探索
  • 笔刷
  • 图层样式
  • PPT模版
  • 影视素材
  • 教程
  • C4D资源
  • PS动作
  • 常用3D资源
  • 字体
  • 网站模板
  • LR预设
  • 设计学院

硅谷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实习周报分享

640-2

 

我是Hoka,之前在SAP Palo Alto一个提供设计咨询的组做实习生。我们组不仅给其他公司做设计,也带领客户做设计思维的workshop,帮助客户在公司内部推广设计思维,还有一些给SAP内部做设计的项目。

在实习期中,我的主要项目是和两个设计师一起合作公司内部盈利预算的dashboard。因为对这一主题了解不多,我们集中进行了访谈,邀请负责盈利预算的同事向我们讲解盈利预算中涉及的人、事、物和各种KPI。访谈过后,我们绘制了流程图、人物角色、体验流程图作为总结,并提出了10多个HMW(How Might We)作为设计的重点(具体研究过程请回复04查看上半部分)。

创意阶段(Ideation)

根据研究结果,我们提出的HMW有「如何帮助用户更好地监控最重要的KPI?」、「如何让财务预算的流程更透明?」等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,我们一起进行了两轮Ideation。每个人先将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案写在便利贴上,再互相分享,讲清楚每个解决方案是针对什么问题,给用户带来怎样的好处,并贴在对应的HMW下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每条便利贴最好只涉及一个解决方案,方便归类,也更容易讲清楚、说服别人。理论上在这个阶段,解决方案应该是比较high level的,也就是产品层面的、功能上的方案,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忍不住给出一些细致到UI的方案。我的一个组员就像是灵感永动机,思路很活,有很多想法,实用又新颖。除了他能够讲清楚每个创意的优缺点,听起来很有道理之外,我也想知道他平时是怎么积累这些灵感的,所以就观察了一下:

首先是观察、思考其他软件、应用的特点。有些灵感可能来自看似毫无关系的地方。比如我们有一个页面参考了Facebook的activity log(记录用户在脸书上的一切活动的页面),以此衍伸,想到可以做一个盈利预算团队的activity log,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做了什么,这就解答了「如何让财务预算的流程更透明?」的问题。

其次是总结新的趋势。网上有不少类似「2016最新网页设计趋势」之类的文章,虽然内容大同小异,但当我们把这些模式合理运用于自己的设计,还是可以让人耳目一新。看这类总结时,要细想这些模式成为趋势的原因,以及如何在自己的项目中加以运用。我们组内也会有相关主题的分享。也可以浏览Pinterest、Dribbble和Behance之类的设计呈现网站,看看有什么新颖的dashboard概念。

最后就是经验啦,面向企业的dashboard虽然主题各有不同,但解决的问题却很相近,有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案,改动后可以套用在新的设计中。

故事板(Storyboard)

创意阶段结束后,我们画了故事版,来想象、描绘我们即将设计的新系统可以如何帮助到用户。故事板帮助我们把之前的灵感整合起来,想象它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目标。它也是我们之后设计的重要参考,我们在描绘设计板时会设想用户如何接触到新的系统,系统里大致有哪些核心功能。作为研究阶段的最后成果,我们也会借助故事板,与用户验证板上的想法,确定我们抓住了核心问题。我们也用它跟技术组介绍我们的想法,及早确定技术上的限制。我个人觉得故事板也是我们给PM和stakeholder画大饼的工具……

绘制故事板时,我们参考了Hero’s Journey的模板,Hero’s Journey是美国神话学家Joseph Campbell总结的叙事手法,他将英雄神话故事模式分解为12小阶段,大意就是一个普通人离开日常生活,展开探险,碰到小挫折,遇到老师解救,遭遇敌人,经历试炼和挫折,重生,再次回到日常生活(想想魔戒、哈利波特之类的都可以搭进去呢)。我们没有(也做不到)完全参照这套模板,只是在大画布上画了一条大致的情绪曲线,由中到低再到高,代表了一个英雄(用户)从平常生活(我们的设计出现之前)中遇到问题纠结痛苦(于是使用了我们的设计)最后克服困难涅槃重生的过程,按照这条情绪曲线,往画布上加入分镜和描述。画分镜的过程也促使我们去思考了更多界面里的元素。画完故事板,我们筛选出创意阶段最重要的想法,将它们一一对应到故事板的分镜,理清出现的位置,确保草图中有它们的位置。

有了故事板,设计开始有了眉目,我们也就开始跟技术组聊可行性了。技术组远在欧洲,给合作带来了难度,所以技术讨论一度终止了两个月,直到我们万能的PM找到了坐在我们楼下的技术代表,瞬间项目进度就加快了,所以位置很重要,我很羡慕那些可以拉着小板凳坐在Dev旁边看他们改代码的同学们……

低保真草图(Low-Fi Sketch)

完成了故事板,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做「real design」啦!我们从系统首页下手,根据研究,决定了要在首页中放入哪些KPI,每个人都试着画下自己的想法,交流后,大家取长补短(功能,UI元素,排版等各方面),再各自画一轮,交流过后,确定了一个(暂时的)最终版本。后面几页的绘制过程也是如此,只是做dashboard会遇到数据可视化pattern复用的情况,所以要尽早想好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。

在画草图的同时,我们还画了screen flow,讨论了系统里需要有哪些页面,每个页面有哪些元素,考虑了页面导航是否合理。如果可以重来,我可能会尝试最近很火的原子设计模式(Atomic Design,回复c4查看周报相关内容「面向对象的用户体验设计」),先确定有哪些可视化图形,再考虑它们在不同页面的分布,而不是先考虑有哪些页面,再一一设计可视化图形,也许能更好地处理pattern复用的情况。

原型(Prototyping)

画完草图,我们做了原型,以便收集用户反馈。原型并不复杂,就是十几个页面的click-through,我们测试原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们选择的KPI是否有意义,呈现方式是否合适,有没有漏掉信息,架构能不能看懂。我们起初用公司内部的原型工具,因为当时将近季末,大部分用户很忙,很难约到电话会议,而这个工具有点像InVision,用户可以在原型的任何地方留言,我们只要用文字介绍每个画面的功能和元素,并留下问题,就可以坐等用户反馈。过了忙碌季,我们改回视频电话测试,并使用Flinto做原型。测试的战线很长,以至于我们后来直接测试了mid-fi,也算是迭代吧。Sketch和Flinto配合很方便,可以直接将Sketch画板复制粘贴到Flinto,替换旧画板。不过Flinto不支持IE,而做盈利预算的同事好多还在用IE,测试又都是远程的,这也给测试带来了麻烦。

电话里我们准备了很多问题,小到一个按钮,大到整个系统的导航。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问题是:对于高层用户(地区经理以上),他们想看的是整合后的数据,所以我们会综合他们管理的员工的所有项目,做数据可视化;但对于「一线工作者」(收集数据的项目经理),他们手头只有2-5个项目,我们是否还应该呈现整合后的数据?还是直接呈现每个项目的数据?为此我们做了两个版本,并额外了解了他们每个人掌管多少项目、每个项目最关键的KPI有几个、以及是否需要手动整合信息来报告给高层用户,最后决定按项目呈现数据,不进行汇总。

测试中,我们发现公司高层和「一线工作者」用的词汇差别很大,为了统一词汇,我们画了词汇的思维导图,并要求用户一个一个阐释概念。之前PM就提醒过,我们的设计是公司变革管理(Change Management)的一部分,在这里感受特别明显。我们需要在设计中使用统一的词汇,改变用户对这些词汇的理解,并且强调某些KPI,以获得大家对这些KPI的重视,虽然有些KPI根本没有用户提起过。这也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。

在跟用户的交流中,我学到的是不要试图用设计来解决所有的问题。每个用户的差异太大,有些人会想要很细节的东西,嗓门又大,带跑我们,这时候就要和PM确认项目的核心内容,必要的话push back。所以虽然我很想跟用户承诺「好的我一定会把你的想法融入设计的」,但话到嘴边还是只能说「你的反馈很有价值,我们会考虑的」,所谓under promise over deliver(回复c9查看周报相关内容「如何做好设计团队的带头喵 」),虽然不喜欢,但的确是让大家过得更开心的办法。

还有就是要跟PM保持很紧密的关系,他是替我们扫除路障的人,也是项目最大的backer。答应他的事一定要完成,要经常给他汇报让他放心。有突发事件会影响进度也要讲清楚。不想做的事情也要做好,但是也要给自己留有余地。

要有ownership,跟有ownership的人一起合作,会互相激励,带来彼此最好的一面。

高保真画面(Hi-Fi Mockup)

测试迭代后,我们将最终设计做成高保真画面。因为设计中有表格,我们就用Sketch的Content Generator插件,简单改一下参数,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随机数范围啦,批量生成随机数,再也不用编数字到头疼啦。做数据可视化,颜色也是让人头疼的事情,我们参考了Samathan Zhang的文章,调整了我们使用的颜色(回复c8查看周报相关内容「给你的数据可视化加点颜色」),其中提到的Color Oracle工具,对于测试accessability非常有用,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论。

最后

Hoka在SAP的6个月实习结束了,我很感恩有这样的经历。在类似agency的team的好处就是学到了将研究和设计结合的方法。作为researcher-turned-designer,总觉得「灵感」、「创意」之类的词离自己很遥远,但按照流程做下来,觉得设计有法可依,也没有那么可怕了。

还有就是重新思考了研究和设计的关系,以前因为两者分属两个职位,我总觉得一定要做出选择,但在这样的team,我懂得了研究就是设计的一部分,与岗位无关,只要team重视,自己也重视用户的感受,就有机会做研究。也因此,我更了解自己,知道了我在设计师的岗位中,想做什么,想获得什么。

如果你常看我们的「硅谷设计师周报」的话,就会发现我提到的很多东西都来自周报。所以我还想再次感谢挠挠,带我一起做周报,我确实学到了很多设计师的思考方式,越来越像一个设计师了。小伙伴们如果有喜欢的文章,也欢迎在后台和我们留言分享~~

 

 

转载注明:云瑞
原文地址:UXRen

云瑞设计小程序
云瑞设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
手机使用更方便!

云瑞设计订阅号
云瑞设计订阅号

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,不错过任何福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