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东|如何解析产品原型
B端产品相对垂直,服务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,功能上会有与众不同之处。单纯按照惯性思维套壳只能让产品“能用”,其中缺少的是一步分析的过程,将功能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视觉语言。这次通过一个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页面,着重介绍“翻译”的部分,讲解下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操作流程用视觉语言表达出来。
1. 理解功能
下手前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先搞明白使用场景和功能用途,这个太基础了,想必大家都懂。具体到这个项目来说,它是一个用于数据分析的服务,后台有一个信息量很大的数据库,通过前台进行条件过滤后即可得到一张数据表。
看到原型我的第一反应是:该从哪里开始操作?页面功能的终点在哪?原因在于,页面中有三个主按钮“生成表格”,“预览”和“应用条件”,且视觉结构基本扁平。和产品沟通后了解到,当前的逻辑是先选择指标,给指标排序后就可以生成表格了,针对表格可以再应用条件筛选,最终形成的表格可以导出。
2. 结构梳理
2.1 拆分重组功能
设计改造一般从大到小作调整。先优化整体结构,尽可能让功能分区更明确。理解了原型后不难看出,页面的配置项分的很开,先在左边栏加指标,再在内容去上方排序,生成表格后再去右边栏条件筛选。这种需要用户点来点去的结构显然不太友好,而且细碎的分割消耗了大量的空间。
该页面功能大概分为配置和数据展示两大部分,不妨从这个角度重组页面功能。配置生成类页面有这样几种常见交互形式:一,分两步,先配置再生成;二,模态浮层,通过弹窗或者抽屉配置;三,非模态,用工具栏或抽屉容纳配置项目。为了便于比对或调整配置项,非模态的抽屉更适合操作场景。
功能结构的优化得到了如下的改进:
- 易于统一卷展配置抽屉,避免了各个面板独立控制和空间浪费。
- 减少了配置时的操作步骤,选好配置项即可一键生成。
- 分区明显,一边操作另一边展示,各司其职。
2.2 方案对比测试
对比测试方案的目的是尽可能考虑全各种设计方案,确定出一个最符合使用习惯和操作流程的布置。不论是手画草图还是用电脑画线框图都可以,期间多和产品或业务讨论,可以让对方理解整个的推导过程。
不过沟通中有两点需要注意,首先讨论方案前先过滤掉从设计的角度看明显不合理的,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多方意见调解让方案达到最优,而不是展示工作量。其次是结构和视觉方案尽量分开评估,否则对方会收到海量排列组合后的设计方案,评起来抓不住重点。下面是当时和产品一块研讨的三个方案:
- 方案一:指标一列,过滤条件一列。其中指标可以通过页签切换全部和已选。
- 方案二:同方案一,但全部指标和已选指标上下显示。
- 方案三:全部指标单占一列,已选指标和过滤条件单占一列。
最终选定了方案三,综合来看有如下原因:用户添加条件筛选的频次低,所以没有单放一列并且可单独卷展;并且方案三的布局在语义上更容易被理解为“库和待应用项”,提供更典型的心理暗示。
过滤条件的结构做了一些特定的优化:一,新增功能保持在头部,避免被挤下去;二,条件关系配置直接外露,减少点击的同时也没有占用更多空间;三,条件卡片增加了。
至此,需求页面的结构已经定了下来,之后就是常规意义上的视觉处理了。因为这部分比较细碎,单独来讲可能缺乏普适性,所以下面一章总结了一些常见且通用的设计点供大家参考,最后再提供页面的最终视觉效果供大家参考。
3. 视觉效果构建
3.1 内容元素的背景色
尽量让内容和表单展示在白色卡片上。大部分基础组件样式是按白色底色的场景来做的,放在其他颜色的背景上很容易出问题,比如表单的禁用态或者标签的颜色和底色融为一体时,可读性很差,而且有一种不干净的感觉。当然这一条不绝对,如果深度定制了基础组件的样式,或是结构功能简单,背景采用其他颜色也是没问题的。
3.2 阴影和描边
阴影分割是一种常见的视觉表达手法,然而B端用户的显示器普遍比较糟糕,分辨率低且色域小,太轻的阴影效果不如描边,有时甚至会让图形边缘看起来很模糊。担心显示效果的话,实际上可以看一看 macOS 窗口的阴影尺寸和透明度。B端工具设计中,功能性比美观度重要的多。
3.3 易读性与复杂度
下次去宜家的时候可以观察下结账的柜员机,你会震惊地看到里面仍然显示着拟物化界面。元素的质感对现代界面设计来说可能是增加了页面复杂度,然而放到具体的操作场景中,拟物化界面可以给高速操作的收银员提供更佳的功能可见性,有益于培养肌肉记忆。所以页面易读性与复杂度之间的平衡,取决于用户在场景中的操作方式。
3.4 功能颜色的数量
功能颜色让用户不阅读内容就可以初步感知数据状态,比如警告色,标识色等等。数量太多时用户会记不住映射关系,颜色就失去了功能性。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标签的配色,假如一个系统里有十种标签,千万不要设计十种配色,不仅区分度低而且视觉上很混乱,尽可能先归类再配色。再举审核状态的例子,除了成功失败之外,审核流程还有各式各样的中间态,需要异化表现时,不妨尝试通过图形视觉信号区分,比如增加图标。
3.5 避免摊大饼
非必要不摊饼。随着层级增多,用户对层级归属的感知逐渐变差,内容区也越来越窄,视觉效果难以把控。当然,在B端系统设计中没有什么完全不可打破规则,实在避免不了的话,可以着重突出顶层内容或动态提示用户当前聚焦的层级。比如鼠标悬停时高亮层级关系,类似编译器的代码区块高亮功能。
3.6 数据与提示
- 用真实字段内容设计:视觉设计前找产品或者研发要一份内容字段样本,有助于提高视觉保真度,同时避免开发上线后内容挤不下或大面积留白的情况。
- 表单项默认值:表单中可以通过感知预测填充内容,或设置常用的默认配置,提高表单的填写效率,减少机械操作。
- 提示信息:提示信息的暴露程度取决于系统功能是否常规,以及目标用户的理解能力。常用操作不提示,常用但晦涩的功能采用悬停提示,不常用且难懂的功能可以露出提示或帮助中心链接。
3.7 数据分析页最终效果
经过以上粗略的讲解,希望大家对页面控件和整体的视觉处理有了一定了解。针对高度定制化的B端页面,视觉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功能可见性和操作易用性,不是单纯地去套规范。
4. 工期管理及研发对接
除了页面的设计流程,项目管理则是另一个重点,B端项目经常会倒排工期,个别战略导向型的需求更是火烧眉毛。毋庸置疑,两天工期的设计质量多半是比不上一周工期的,下面讲一讲在时间紧张时如何保障输出质量。
4.1 按需求表单规划
开始设计前,根据 PRD 整理出一个任务表单,即当期需求覆盖的功能范围。遇到紧急需求时,可以按照拆分出来的功能模块分批交付开发。B端模块的设计时间很少会完全符合预期,比如在设计时发现了一个重大优化点,从构思概念方案到各方评估影响需要占用一部分工期,而通过模块排期表可以更稳妥地评估突发事件对后续输出的影响,帮助产品评估是否投入资源做优化。
4.2 先输出核心页面确认方向
先输出关键页面给产品和业务确认,一来让研发心里有底,二来控制改稿成本。返工在 B 端项目中很常见,有时候我甚至会手画草稿去找产品过方案,提前评估可行性,避免方案走了很远再被驳回。切忌等到交稿节点给产品一个突然惊喜。
4.3 组件与组件状态
B端原型通常看似只有一个页面,而算上各种面板的打开和关闭,页面操作状态,弹窗,包括定制化组件样式的说明,工作量并不小。组件状态可以留到最后再补充,但务必和研发提前协商技术方案:首先确定常规功能能否用现成组件,采用哪款组件,这一部分之后就不再出交互视觉样式了。其次和研发同事沟通非标组件的交互形式,这样他们可以先写框架最后再加样式,不会出现研发空窗。
5. 初步排错
交付设计稿或者做用户测试之前,还差一步验证的工序。过滤掉明显且粗粒度的问题,可以显著提高后续的测试效率。客观上验证可用性,主观上评估体验。
5.1 小黄鸭调试法
小黄鸭调试法是一个工程师都知道,但设计师很少听说的测试方法,本意是通过给桌上的橡皮鸭逐行解释代码来排查问题。验证阶段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,给想象中的人物讲讲界面的使用方法和元素的设计原因,讲都讲不通的功能,想必也不会特别好用。(认识我的同事都知道我办公桌上有张青年 Gary Anderson 给一个领导样子的人解释可回收标识设计的照片。我的讲解对象就是这个领导样子的人,他已经驳回了我的很多烂方案。)
5.2 走用户流程
核对产品功能没有缺漏后,就可以检查用户流程的流程度了。几种常见的流程问题包括:不知从何下手;找不到功能入口;操作失误难以补救;系统出错原因不明。这些问题会突然地卡住用户,感受上很糟糕。我们可以找出类似的卡点,提供适当的引导。假如从设计上找不到解决方案,则需要提供可检索的帮助中心以便用户自行查阅解决。
结语
B端产品一般会有详细的文档,或者培训操作人员。然而以B端产品的体量和非常规的交互方式,很多操作不好记忆。单纯按照原型施工,难以保障易用性。作为设计师的一个关键职责,便是将产品操作逻辑翻译成简明易懂的页面和图形,尽可能铺平体验的道路。
注1:文章示意图内容由于脱敏需要进行了处理,实际设计时请记得尽量使用真实字段内容。
注2:本文主要介绍流程处理,为避免繁琐略去了一些视觉设计点,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《引起舒适!什么是好用的界面》。